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林怡亭報導】家中孩子在暑假期間使用螢幕時間是否變更多?根據一份2022年5月發布於《BMC兒科期刊》的研究指出,當孩子們參與課外活動,如運動、音樂課或與朋友的休閒聚會時,幸福感會提升,當花時間在社群媒體或電玩上,幸福感會降低。
影響幸福感關鍵 在於參與較正向課外活動
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,兒童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或電玩等螢幕活動時,可能讓他們認為是主角可以掌控世界,事實上虛擬世界是無法彌補真實世界的不足。上述研究重要觀點是,真正影響其幸福感並不在於本身的社經地位,即便低社經背景的孩子有參與較正向的課外活動,也能提升幸福感。所謂較正向的課外活動指的是孩子自己喜歡的,或活動中有正向指導者,能規劃引導活動並從旁監督。
強調競爭、升學而安排 恐演變為壓力
董旭英所長說,台灣目前108課綱的教育制度,強調的是素養,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,應該具備的知識、能力及態度,並能將這些元素實踐在生活上。課外活動正是能彰顯素養的最佳場所,例如團體運動不僅可培養合作、人際溝通,甚至是角色責任的承諾及帶來自我挑戰,而正規的課程是較難實現的。他提醒師長要為孩子適時安排正向的課後活動,不過於強調競爭,也不要為了升學或學習歷程而去安排,正向力反而會失真而演變為壓力。
與孩子溝通與約定 需考慮自己習慣與可行方式
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,孩子的螢幕使用時間的確需要靠父母的提醒,可透過溝通與約定,而和孩子討論的過程,也是學習時間管理,和孩子會有討價還價,甚至爭執,但是必須立下雙方都同意的方式,然後依照結論執行。葉雅馨主任強調,家長在孩子習慣養成前必須配合孩子的作息,需先考慮自己的習慣與承諾可行的方式,和孩子一起在運動或戶外活動上增加親子共享,或也讓孩子體會到習慣養成的不易及家長的用心。
以上內容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